从焦虑到绝望——不知道在想些什么,以及,我真的适合科研吗

画虎不成反类犬啊……

倘若让大一的我看到现在的我的状况,恐怕会耻笑现在的我吧——我不仅没有完成大一时预定的任何目标,还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,投入了许多精力,倘若我直接摆烂两年,就没有这么多事情了吧。或许之前,我还会想,我接触科研总是有好处的,但是现在,我确信科研带来的收益远少于负面效果——我大大低估了课题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,低估了出成果的难度,也高估了我自己的实力,我曾经以为我能同时兼顾两边的事务,结果最后却什么也捞不着。在我身边的人,要么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,要么决定享受大学生活,他们的选择都即将开花结果,而我却似乎白白浪费两年,我身边的人似乎都成长了很多,而我却没有任何成长。

假如你看到上面那些内容,或许会感觉有点乱,尽管我只是想在博客上倾诉一下(应该也没什么人看我的博客吧),但既然发上来了,我还是决定先讲讲这几个学期的来龙去脉。我现在只想找个人抱着大哭一顿,但可悲的是,我似乎没有能这样做的朋友。

适逢搬迁(我们还是这批搬迁中宿舍最差的学院),心情复杂,百味杂陈,我从来没有在同一时间有过这么多心事,文字恐怕难以描述心情,而混乱的心情又带来了混乱的文字。

第一次接触科研

高中时,我一直对科研抱有一种幻想,仿佛所有的科研人员承担的都是开拓人类知识边界的崇高责任,科研可以投入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,老师与学生应该是相互支撑的支柱(如今来看,这三条幻想,恐怕几乎没有一条是真的)

在大一时,我一听如果有科研成果,就能在保研/申请中获得更大的优势,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科研,当时还是大一上的寒假(讽刺的是,大一上是我唯一考的比较好的一次),我加入了一个写综述的项目,随后迎来的就是无尽的文献阅读、组会、综述写作,在大一时,我尚且不了解科研是如何运作的,也不了解我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压力。

当时的项目是一个关于AI Agent的综述,我的任务是调研现有的所有大模型,完成其中的“Current Foundation Model”部分,在大年初八开始,就被要求不断地向一个文档中填充收集到的文献,大概内容似乎包括摘要、模型结构特点、多模态、训练方式什么的,当时,我毫不了解这些名词,

最终,这些不了解,加上大一下的课业繁重,再加上我本来的学习能力便十分有限,换来了期末考试rk暴跌10%的后果。

不过,哪怕是暴跌10%,也并没有完全让我的心态崩溃,我当时的想法恐怕大致是,首先,在当时,跌10%也顶多是从比较稳的位置滑到保研边缘,其次,尚且有一年的时间供我把均分拉上去,如果我能出成果的话,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这种天真的想法,似乎奠定了我后面两个学期的基调。

一事无成的大二

我恐怕是抱着奋斗的心态进入大二的,论兴趣,大二上的课我都不是很厌恶,甚至我当时还觉得数电很有意思,甚至在暑假稍微看了看数电,不过,开学后没几周,我很快便发现授课老师根本不在意学生——课讲得差倒是无可厚非,但是,这个老师的各个地方,例如没签上到不能补签(还找各种借口说不是他的本意)、极其糊弄的态度等等,都让我感到心中不安。

不得不说,数电的课程压力是十分大的,本身作业就很多了,再加上实验,数电占去了我很大一部分时间,而且,讽刺的是,尽管我已经尽力学数电了——数电仍然是我考的最差的一门。

如果说数电还能怪罪于老师,那么大物确实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,我的确不知道为什么我平时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,期末自我感觉考的也不差,但是考出来的分数很低,这种尽力但无力的情况很快席卷了我的日常,大一上游刃有余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。

进入大二下,或许还有一线生机,我还记得三四月份的春天,群花绽放,我确实很喜欢春天,我记得春日转暖时的惬意感受,也喜欢沉浸在春日迷人的花香中,此外,沙河的日落确实是很迷人的,柔和的,橘黄的光线照亮这天空,夜晚的宁静即将到来,这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,我也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了——恐怕是没有了吧。

言归正传,很快,生活便给了我当头一棒。在我准备去S1拿东西时,我在台阶上摔了一跤——这一跤我记忆犹新,摔了之后,我很快发现我不能走了,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有撕脱性骨折,大概,一个月不能走路了吧,此处感谢陪我去医院的同学,非常感动TAT。

春天的美好随着这一跤而荡然逝去,随之而来的是漫长的室内生活,而且需要拄拐,我的生活几乎被局限在了上床下桌周边,我不得不依赖花钱请别人带饭,恐怕最憋屈的事情就是,明明外面春光明媚,却只能蜷缩在宿舍的一亩三分地里,一切美好都与我无关。

所幸一个月后,我终于得以走路,这种感觉让我如获新生,尽管小腿酸疼,我还是想继续走。

不过,这个时候,大二的时光也所剩不多了,我可以走的时候,五一已经结束,一个月后,期末就将到来。这个期末,再度让我如置冰窟,

我讨厌这种尽力但无力的感觉,明明我确实已经尽力了——我尽力投入了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复习,但却还是比不过别人,若要归咎于老师,我考的不理想的这几门课的老师人却都还可以——尤其是DSP的老师特别注重教学,若要归咎于我没有努力,我已经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了,也许我的学习能力天生就比不过别人吧。

上面这段文字或许情绪太重了,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,简单地说,我在大二下主要有三门课:DSP、电磁场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,这三门课的老师人都很好,课程质量本身也的确不错,按照我从高中形成的经验来说,假如我足够努力,也许是能拉一拉均分的——然而事实恰恰相反,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准备的DSP,期中仅仅只有七十多(问了下才得知有个大分值的题因为小错误而几乎没怎么得分),综评也只有80出头,和同学对过答案后,我明明感觉我卷面已经够好了——我甚至在考试前一天还看到过原题,似乎确实是哪怕我再卷,也无济于事——完全比不过别人。

电磁场也是相同的情况——我认为我期中和期末考的都不错,不应该错什么题或者扣什么分,最后总评也只是八十出头,考试前一天,我还对着19页公式发愁,现在看来,当时的努力恐怕已经付诸东流了吧。

概率论倒稍微有一些难绷——我确实没有想到,概率论会把难点放在计算上,我的微积分水平在当时已经忘了$\int \frac{1}{\sqrt{x^2-1} {\rm d} x$是什么了(太惭愧了),考完试的时候,我人都是恍惚的,似乎这门课七十多分就不错了,不过最后也八十出头。

说来讽刺,有把握的八十出头,没把握的八十出头,卷完了八十出头,摆烂了说不定也八十出头,我只感觉有一种无力,似乎我天生卷不过别人。

大二空虚的科研

不管怎么说,我的成绩确是一塌糊涂了,会让大一上的我耻笑的。不过,比起这些,科研恐怕才是最让我感到难受的地方——我完全不懂我要怎么做科研,不知道”讲故事“的逻辑,也不知道最新进展(读论文读太少了),也缺乏指导。

大一结束后,我被当时带我的师兄要求读RAG相关的文献,并练习pre,不过,比较难受的是,当时的师兄让我自己想idea,经过一番头脑风暴,我终于在2024年国庆,也就是刚开始大二的时候,想到了idea,不过,讽刺的是,这个idea,最后恐怕也没有什么波澜,现在都还没发出来。

一方面,恐怕确实是我的代码能力太差了,另一方面,带我的人也确实缺乏指导,到中期的时候,甚至常常好几天才讨论一次,实验也常常是瞎猜,直到现在,也就是2025年8月27日,我才基本上把方法实现完成,一年前的idea,如今恐怕已经老套至极,只能放个预印本吃灰吧。

大二下更是极尽空虚——我和没有科研的同学的差别,仅仅在于我每周要多开一个组会,持续至今,然而,在整个大二下,我既没有任何项目可以推进,也没有别人的项目可以参与(说不定是我之前的代码水平实在太烂,吓到人了),讽刺的是,因为无事可做,所以没什么讲的,但是一事无成,没有收获的日子,确实让我极尽苦恼。

我本来希望高考前后就能写一篇表打我这类感受的文章的,我会永远怀念大一刚进入大学时,一切都很新鲜的时间的——尽管当时的我不这么认为。

我的文字水平实在难以表述我复杂的心情,只能用粗浅的、充满情绪化的语句,将内心的无奈宣泄出来。

2025年8月27日

于桂林

评论

  1. 博主
    3 小时前
    2025-8-27 14:44:45

    感觉我很久没在博客上发过有建设性的东西了……太颓废了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